當前,數字經濟已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并有望成為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的亮點。據統計,2023年,美國、中國、德國、日本、韓國5個國家數字經濟總量超過33萬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8%。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數字經濟體,2023年數字經濟規模為53.9萬億元,占GDP的比重超過40%。東盟作為全球數字經濟增長最快的區域之一,2024年數字經濟商品交易總額預計為2630億美元,同比增長15%。中國與東盟擁有超過20億人口、15億互聯網用戶的巨大市場。隨著數字經濟快速發展,中國與東盟數字經濟合作潛力將進一步釋放,有助于打造更多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也要看到,中國與東盟數字經濟合作需直面規則碎片化、技術鴻溝等挑戰。例如,東盟成員國在數據監管方面政策不一,印尼《個人數據保護法》要求電商、金融數據境內存儲,越南規定云服務商需將用戶數據副本留存本地,新加坡則率先加入《東盟數字經濟框架協議》,允許數據跨境傳輸。監管規則差異化致使中國企業需在東盟多國重復建設數據中心,投資成本增加30%至50%。又如,越南70%的中小企業仍依賴紙質單據,無法對接中國供應鏈平臺數字化接口,這意味著中國MaaS(模型即服務)平臺需額外增加15%的投入開發適配系統,以滿足越南中小企業需求。
未來,以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升級協定簽署并落地實施為契機,雙方需把共建區域數字經濟一體化的規則、規制、管理、標準擺在突出位置,在推動建立可持續和包容性的數字生態合作上實現新突破。
加快推進數字領域規則對接。推進數據跨境流動規則互認,率先在RCEP框架內試點設立“低敏感領域白名單”制度,對跨境電商、物流數據等低敏感領域數據,允許試點企業進行跨境傳輸,以促進數據合理流動和高效利用。對跨境流動數據實行分類管理,將跨境數據分為自由流動、有條件流動、禁止流動三大類,聯合東盟國家制定數據分類標準,依據不同類別數據的特點和風險程度,實施分類監管。推動區域性數字標準互認,積極推動建立“中國—東盟數字身份互認體系”,進一步擴展中國與新加坡合作的“跨境數字身份認證”項目,爭取盡快覆蓋東盟各國,通過實現數字身份互認,簡化跨境業務流程,降低交易成本。
加強重點數字領域的深度協同。共建數字基礎設施,以中老鐵路、印尼雅萬高鐵為紐帶,配套建設數字經濟走廊,建立中國—東盟智慧物流網絡,提升跨境物流時效。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支持計劃,開發適配東盟語言的“數字工具箱”,集成中國企業的跨境支付、算力模塊等功能,使東盟各國中小企業通過手機即可接入全球供應鏈。支持區域內中小企業積極參與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級,縮小數字鴻溝。加快推動數字貿易進程,聯合開展貿易場景數字化試點項目,探索數字貿易發展新模式,培育數字貿易新業態,制定明確的發展目標,爭取到2030年,中國與東盟數字貿易規模超5000億美元。
建立健全數據風險共擔機制。建立跨境數據沙盒,率先在新加坡、海南自由貿易港等地設立聯合監管沙盒,優先開放金融、醫療等領域,允許企業在隔離環境中測試數據流動方案,通過實踐探索數據安全與數據利用的平衡點。實現數字產品安全認證互信,推動中國網絡安全審查認證與東盟CERT(計算機應急響應組)標準互認,加快實現數字產品“一次認證,全域通行”,減少數字產品在跨境流通中的認證障礙,提高數字產品的市場準入效率。加強芯片聯合研發,建立產學研聯合創新體,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領域共建聯合實驗室,通過整合科研、人力和產業資源,加強技術研發合作,逐步提升區域芯片研發能力。
建立數字人才聯合培養體系。建立健全數字職業教育網絡,在東盟國家設立數字工匠學院,根據數字經濟發展需求,定制培養人工智能訓練師、區塊鏈審計員等新興職業人才。建立高端人才共享機制,成立“中國—東盟數字專家庫”,允許中國5G工程師、AI研究員以“技術簽證”在區域內自由流動,通過人才共享機制,促進高端人才交流與合作,提升區域數字技術水平。
【作者張 飛 系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