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是中國周邊外交的優先方向和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重點地區,2025年是中國—東盟自貿區成立15周年,也是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的開篇之年。近年來,中國與東盟經貿往來保持良好增長勢頭,展現出強勁韌性和巨大潛力。2024年,中國與東盟貿易總值為6.99萬億元,增長9.0%,占中國外貿總值的15.9%,雙方連續5年互為最大貿易伙伴。本期特邀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中國與東盟互利共贏成果顯著
為何要深化對東盟國家的合作?近年來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取得了哪些成就?
藍慶新(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貿易規則研究院教授):東盟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印度洋與太平洋的交匯處,是全球貿易和物流的重要樞紐,區位優勢明顯,近年來經濟持續增長,已然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從市場優勢來看,東盟人口超6.5億人,是全球第三大勞動力市場,年輕人口占比高,消費能力不斷提升,市場規模和潛力巨大。從資源稟賦來看,東盟是全世界資源富集地區,擁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礦產、木材和水資源,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文萊是重要的能源出口國,泰國、越南是全球主要大米出口國,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是棕櫚油的主要生產國,生物多樣性豐富,為生物技術和醫藥研發提供了廣闊前景。進入21世紀,東盟秉持開放的經濟政策,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商品、服務、投資和勞動力自由流動,經貿合作吸引力不斷增強。
近年來,中國與東盟經貿聯系日益緊密,經貿合作互利共贏,成果顯著。
制度安排協同效應增強。中國—東盟自貿區是中國第一個對外商談和建立的自貿區,也是東盟的第一個自貿區,自2010年全面建成以來,已實質性結束3.0版升級談判。除傳統貨物貿易和雙邊投資外,升級版的自貿協定涵蓋數字經濟、綠色經濟、供應鏈互聯互通等新興領域,大大提升了經貿合作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為打造更加包容、現代、全面和互利的雙邊關系夯實了制度基礎。2022年1月,由東盟發起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生效實施,為區域經濟合作注入強勁動力。
貿易投資往來日趨緊密。中國和東盟成員國各具比較優勢,在要素資源、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上存在差異,產業間貿易和產業內貿易均存在互補性,貿易合作具有較大潛力。目前雙方互為最大貿易伙伴,中國連續16年保持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東盟自2020年開始已連續5年保持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2013年以來,中國與東盟貿易年均增速7.5%。2024年,雙邊貿易總值6.99萬億元,同比增長9.0%,對雙方經濟增長起到重要拉動作用。中國是東盟的第二大外國投資來源地,近年來對東盟投資快速增長,2023年直接投資流量251.2億美元,同比增長34.7%,投資存量1756.2億美元,在東盟設立直接投資企業超7400家,雇用外方員工超72萬人。東盟也是中國吸引外資的重要來源地,2023年東盟在華投資新設企業2887家,同比增長35.5%,實際投資金額102.9億美元,占中國實際利用外資金額的6.3%。截至2024年7月,中國同東盟國家累計雙向投資超4000億美元。產業園區建設持續推進,截至2023年底,中國企業已在馬來西亞、柬埔寨、泰國、越南、老撾、印度尼西亞和文萊等東盟國家建立30多個境外經貿合作區,吸引入駐企業2000余家,中國·越南(深圳—海防)經貿合作區、泰國泰中羅勇工業園等成為合作典范,中馬、中印尼“兩國雙園”項目建設成為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新高地。
基礎設施聯通不斷深化。中老鐵路、柬埔寨金港高速公路和印尼雅萬高鐵等示范項目打通了地區設施聯通的關鍵節點,改善了東道國基礎設施發展水平,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2024年12月,中國和越南簽署關于跨境標軌鐵路合作項目的政府間協議,有望于2025年底開工。中老鐵路2021年12月開通以來,客貨運輸量連續3年實現兩位數增長,截至今年2月底累計發送旅客超4860萬人次,運輸貨物超5400萬噸,其中跨境貨物超1250萬噸。貫通東盟—重慶—歐洲的首趟東盟快班2024年成功開行,實現西部陸海新通道與中歐班列兩大貿易通道無縫銜接,成為亞歐貿易新動脈。
新興領域合作前景廣闊。在數字經濟領域,中國與東盟攜手打造互信、互利、包容、創新、共贏的數字經濟合作伙伴關系。中國與泰國聯手推動5G數字基礎設施發展,與馬來西亞共建數據中心,中國企業應用5G、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字技術,與東盟國家開展遠程醫療、智慧教育、數字金融、衛星應急等多領域項目合作,智慧海關和信息平臺打造、海鐵聯運一體化智慧化建設,提升了雙方服務貿易和數字化發展水平。在綠色經濟領域,中國與東盟國家協力打造綠色低碳園區,推進風電、水電、光伏等新能源項目合作,建成東南亞地區功率最大的太陽能電站越南油汀光伏電站以及印尼首個漂浮光伏項目奇拉塔項目等標志性成果,東盟還成為中國重要的新能源汽車海外生產基地。
未來,“中國制造”“中國智造”“中國建造”“中國服務”將加速走向東盟國家,推動雙方貿易合作水平深化升級,為構建更加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注入新動力。
創新體制機制推進互聯互通
中國與東盟在基礎設施建設、能源及信息設施聯通等方面進展如何?
翟崑(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副院長):中國與東盟國家在提升地區互聯互通水平、構建開放型經濟格局上具有高度共識。圍繞互聯互通合作,雙方積極推動發展戰略對接,合作制度化水平不斷提升。中國先后與東盟10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并與東盟達成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2025》對接合作聲明。東盟倡導的可持續基礎設施、數字創新、無縫物流、卓越管理、人員往來五大戰略目標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理念高度契合。互聯互通作為重點領域,相繼被寫入《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系2030年愿景》《中國—東盟全面戰略伙伴關系行動計劃(2022—2025)》。依托雙邊和多邊合作平臺,中國與東盟持續完善頂層設計與規劃體系,加強體制機制協同創新,確保互聯互通合作行穩致遠。
在交通、能源、信息領域,一系列重大標志性工程和“小而美”項目順利落地,發揮良好示范效應。交通基礎設施是互聯互通合作的重點領域,在改善區位條件、拉動經濟增長方面成效顯著。截至2024年底,中老鐵路累計發送旅客超4300萬人次、運輸貨物4830萬噸。雅萬高鐵建成通車后,雅加達與萬隆兩地間的出行時間由3個多小時縮短至40多分鐘。中泰鐵路、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中越跨境鐵路等項目陸續實施,有利于改善東南亞地區陸路交通條件,為構建更大范圍的泛亞鐵路網奠定基礎。中國與東盟國家合作建設的中遠—新港碼頭、關丹港、皇京港、摩拉港等港口,有效推升東盟國家內外航運貨運量,進一步釋放中國與東南亞參與地區產業鏈分工和國際貿易的潛能。能源是工業的糧食,是國民經濟的命脈所在。中緬油氣管道、中緬天然氣管道、老撾北部電網等能源互聯互通項目,優化了區域能源資源配置,在維護地區能源安全、推動能源綠色轉型中發揮重要作用。此外,中國與東盟國家在跨境陸纜、海纜、5G、通信衛星等領域合作不斷深化。菲律賓4G/5G移動通信網絡和光纖寬帶網絡、亞非歐1號海纜等信息聯通項目相繼建成,助力東盟國家信息化建設和數字化轉型,為中國與東盟開展跨境數據流動治理合作、共建“數字絲綢之路”注入強勁動力。
中國與東盟在互聯互通領域合作勢頭強勁,增長前景廣闊,形成了全方位、多層級、有亮點的整體發展格局。中國與東盟互聯互通合作覆蓋面廣、綜合性強,協同推進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標準“軟聯通”、人文交流“心聯通”,構建起包含海陸空天網的立體聯通網絡。多元主體廣泛參與互聯互通合作進程。政府間合作是引領互聯互通合作的中堅力量,各國地方政府、地區性國際組織、多邊開發機構等均發揮重要作用。以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綠色經濟、以無人飛行器為代表的低空經濟等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為雙方互聯互通合作開辟新機遇。
中國與東盟開展互聯互通合作對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和經貿合作有重要作用。基礎設施建設前期投入成本高、回報周期長,但對經濟發展具有乘數效應,運營得當會帶來數倍于投資額的收益。中國與東盟國家開展互聯互通合作,一方面,有助于東盟國家跨越基建的投資與技術門檻,提升國內設施聯通水平,進一步激發其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另一方面,有助于部分國家破解經濟發展的地理瓶頸,在新的經濟地理版圖中重塑區位優勢。基建的乘數效應還體現在交通、能源、信息等領域的設施聯通能夠顯著帶動技術、產業轉移,促進通道經濟發展。地區整體互聯互通水平的提升有利于降低國家間貿易成本,促進要素充分涌流和資源優化配置,提升地區在世界產業鏈分工和貿易格局中的競爭力。世界銀行發布的《“一帶一路”經濟學:交通走廊的機遇與風險》研究報告顯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僅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就可使全球貿易成本降低1.8%。
互聯互通合作是中國與東盟共同發展、互利共贏的生動實踐,是中國與東盟攜手共建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支撐。互聯互通合作蘊含著普惠包容的精神內涵,合作項目的實施讓雙方人民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國之交在民相親”,中國與東盟互聯互通合作快速發展,人員交流往來日益頻繁,商務、旅游、求學人數屢創新高,民心相通、命運相系正在日常點滴中成為現實。
構建多梯度強互補產業網絡
經濟合作中產業合作是重中之重,中國與東盟在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方面具有怎樣的基礎和優勢?
張中元(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國際經濟關系室主任、研究員):作為全球價值鏈和生產網絡的重要環節,中國與東盟在電子信息、汽車制造、紡織服裝等領域不斷加強合作,建立跨境產業鏈供應鏈,雙方產業合作日趨緊密。
中間品貿易加深了中國與東盟國家產業相互影響及相互依賴關系。近年來,中國對東盟中間品出口快速增長,據海關統計,中國對東盟中間品出口由2010年的4552.6億元增至2023年的1.99萬億元,年均增長13.4%,占同期中國對東盟出口總值比重由50.7%提升至54%。2024年前8個月,中國對東盟進出口中間品2.84萬億元,同比增長9.6%。其中,集成電路、平板顯示模組、鋰電池、汽車零配件、電腦零部件等中間品增長迅速。東盟國家通過從中國進口核心零部件、技術密集度高的中間品,獲得新產品的比較優勢并實現產業升級,促進區域產業鏈與全球產業鏈對接、互動與融合,為產業鏈供應鏈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國和東盟貿易結構不斷優化,優勢產業之間具有較強互補性。隨著產業結構調整,中國在核心技術研發、產品質量提升等方面的創新能力日益增強。目前,中國在電子、汽車、機械等領域已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大部分產能處于中端及中高端水平。同時,中國在5G、高鐵、移動支付、人工智能等領域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正逐步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從產業結構看,大部分東盟國家在勞動密集型等中低端產業上具有比較優勢,與中國的優勢產業形成較強互補關系。
區域貿易協定為跨境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提供制度保障。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將供應鏈互聯互通作為新議題納入自貿協定,將進一步降低供應鏈布局成本、優化資源配置效率,有助于全面提升供應鏈整體聯通性。《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填補了中國—東盟自貿區等現有區域貿易規則和合作機制的缺失,將重點產業發展和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規則相結合,為構建區域內統一大市場提供了更高水平的制度保障。
中國與東盟各國構建起多層次產業對接與合作模式。近年來,部分跨國企業逐漸將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從中國轉移到東盟各國,東盟國家通過產能合作實現區域內的產能承接與轉移,使其經濟發展水平有所提升。通過承接中國的產業轉移,東盟國家在亞太地區形成緊密的生產網絡、市場網絡以及良好的分工協作格局,提升了中國與東盟各國制造業產業合作水平,避免了區域內競爭導致的資源低效利用,為雙方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聚集高端要素、加快技術創新、提高市場占有率、培育高端環節競爭力提供了潛在空間。雙方通過產業對接加強價值鏈、產業鏈、供應鏈合作,使東盟國家能夠從中國的知識、技術溢出中獲得發展,帶動產業整體優化升級并增強融入全球價值鏈的深度和廣度,中國也通過產業轉移實現國內產業“騰籠換鳥”式升級,推動優質要素資源向價值鏈高端聚集。
中國和東盟制造業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但雙方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尚處于較為低端的位置,面臨被持續“低端鎖定”的風險,共建區域價值鏈成為中國與東盟提升價值鏈地位的務實選擇。當前,中國與東盟在區域內擇優布局生產鏈、供應鏈,雙邊貿易增加值來自區域內的比重越來越高。中國與東盟在穩定供應鏈、產業鏈的基礎上構建區域價值鏈,構建區域內多梯度、強互補的產業網絡,實現產業鏈與全球生產體系對接融合,緩解了雙方對歐美市場的過度依賴,在推動中國不斷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攀升的同時,也帶動了東盟各國經濟發展。
中國與東盟國家以技術作為驅動力建立分工關系,拓展了產業鏈供應鏈未來合作的潛力。以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為重塑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合作的重點,中國與東盟國家各自優勢的互補性有利于雙方投資合作。當前,全球價值鏈正在向網絡化、信息化、智能化轉型,必須把握新技術革命背景下的數字價值鏈與綠色價值鏈兩個重點。中國已明確數字化、智能化的制造業轉型路徑,在區域價值鏈塑造過程中,中國與東盟大力推進數字科技創新、區域內研發與技術整合,將數字經濟發展作為雙方合作的重點。同時,在全球減排和綠色發展的大背景下,推進經濟綠色轉型也成為中國與東盟經濟合作的新增長點,利用中國在新能源、新能源汽車、5G等方面的技術優勢,雙方在低碳領域加強產業合作,積極參與引領低碳技術、清潔能源、綠色投資、綠色金融等國際合作,推動優勢產業和龍頭企業打造區域產業鏈合作平臺,構建能夠滿足高品質、多樣化、個性化需求的產業鏈和供應鏈體系。(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