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訂單式人才培養是實現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的重要形式和手段。當前,不少院校根據與企業達成的人才培養訂單,針對自身專業特點和學生實際組建特定班級,通過校企全方位合作培養職業人才,最終經企業考核合格后定向就業。
一直以來,有關部門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工作,先后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2023年出臺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拓展產教融合培養內容”“實行校企聯合招生、開展委托培養、訂單培養和學徒制培養,促進企業需求融入人才培養各環節”。這些行之有效的舉措,積極有力地推動了校企合作深度發展。其中,訂單式人才培養不論對于企業還是職業院校,都成了“分內之事”,逐步形成專業共建、人才共育、過程共管、資源共享、責任共擔的校企合作新局面。
與以往校企合作模式相比,訂單式人才培養使企業成為校企合作的直接受益者,使學生就業和企業選拔實現對接,激發了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積極性,增強了校企合作力度,有效破解了困擾現代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產教融合“合而不深”、校企合作“校熱企冷”等問題。
未來,進一步推動訂單式職業人才培養,應從產業、企業、院校等層面加以關注。
注重專業與產業需求對接。除傳統的校企雙主體外,重點關注政府、行業企業協會參與訂單式人才培養,建立多元參與、多方受益的培養格局。職業院校加大對新產業、新職業研究力度,關注國務院和人社部信息平臺公布的新職業及其標準,更新專業設置,預判市場對職業人才的需求,協同合作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
激發企業合作積極性。出臺更多激勵政策,如稅收優惠、補貼等,讓企業更加主動地參與訂單式培養。職業院校應結合所在區域和行業,建立重點企業合作名錄,主動加強與企業在教學場地、教師、課程、研發等領域的全面合作,確保課程內容與產業需求同步更新。
職業院校應加強對學生的職業規劃指導。學生在選擇專業前,有必要結合自身興趣、特長充分考慮,根據就業方向做好學習計劃。在簽訂協議參與訂單培養之后,要嚴格遵守學校和企業的訂單約定,達到訂單班“出口”要求,實現順利就業。(作者:陳利達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