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浙江紹興嵊州“茶光互補”電站。王 橋攝
浙江是國家能源局首批分布式光伏接入電網承載力評估試點地。作為浙江的工業強市,紹興近年來不斷優化電力供應,構建多元化能源結構,積極探索光伏智慧化管理,構建多方共贏的分布式光伏生態圈。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年底,紹興地區光伏總裝機容量達427.99萬千瓦,較2023年底新增138.8萬千瓦,同比增長47.99%。
光伏裝機量快速增加,也帶來了管理和利用上的挑戰。為此,紹興建元電力集團有限公司打造了“光伏精算師”,即光伏精益化投建運智慧平臺,立足全景化安全管理、數智化運維管控、精益化光伏清洗、實效化電量消納、效益化經營管理5個維度精準運維,提升光伏收益、降低運維成本。
“據測算,我們管理的光伏電站日均等效小時數領先全省平均值約2.52%。平臺投用后,已累計為紹興的光伏用電客戶節省了約2000萬元的電費支出。”建元集團科技分公司新能源技術研發中心主任董欽告訴記者,2021年底,該公司接到了開發光伏智慧平臺的任務,需要打造數字化平臺,提升光伏電站運行效率,通過還原具體場景,實現對光伏運行狀態的全面感知,并基于感知進行分析推演決策。
打造“光伏精算師”,首先要解決光伏的“精準清洗”問題。董欽介紹,目前,紹興已建成分布式光伏項目約2.5萬戶,這些光伏電站因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周邊環境不同,受雨水沖洗和自然積灰程度也各不相同。原先,基于周期的清洗模式在時間和資源上消耗過高,光伏清洗效率較低,進而影響發電效率。于是,開發團隊嘗試用數據給光伏電站“畫像”,為光伏電站清洗提供精準策略服務。
“所謂精準運維,始終以光伏運營成本最經濟、項目收益最大化為考量。”董欽指著模型中的數據介紹,基于清洗成本和效益分析,結合相對發電效率趨勢圖,制訂清洗站點優先級。在完成清洗后,再通過對同條件、同區域站點清洗前后發電效率做橫向對比,綜合測算發電收益和清洗成本,為光伏電站后續的運營計劃提供更科學的決策依據。數據顯示,在對200余座光伏電站制訂清洗策略后,去年,光伏用戶相對發電效率提升5.05%,收益增加492.88萬元。
位于紹興柯橋區的浙江科盛飼料股份有限公司就是精準運維的受益者,該公司運維人員李華以其公司的光伏電站巡檢為例介紹,原先全憑經驗巡檢,過程中有許多不受控的因素,有了平臺提供的全景運維地圖后,巡檢的過程就從看紙質地圖變成了看手機導航。
“在龐雜的數據中,如果還用舊地圖,就容易找不到目標。”紹興建元電力集團科技分公司四級職員劉洪波形容光伏智慧運營平臺,就如同光伏電站在虛擬世界的“數字孿生體”,通過無人機圖像識別,建立一個與物理世界高度同步、實時交互的數字模型,推動光伏利用更加合理和人性化。
“如今,通過算法的運用,海量數據被捏合在一起,能揭示出每個光伏電站的健康狀況。”劉洪波表示,紹興已建立起了光伏現場典型故障數據庫,設置了光伏相對發電效率指標,實現故障異常遠程自動預判和精準定位,通過智能研判,積累起光伏巡視、運維和異常消缺數據,實現巡檢策略優化提升,最終形成可復制的智慧光伏一體化解決方案。(經濟日報記者 李 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