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產業升級與新質生產力培育,是新一輪“搶人大戰”背后的核心邏輯。當然,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對人才的吸引力不同,不能盲目攀比,而是要立足自身比較優勢和發展需求差異化地引進人才,在服務全國大局中形成合力。
“21世紀什么最貴?人才!”今年開年以來,各地打響新一輪“搶人大戰”。比如,廣州南沙不僅為應屆畢業生提供免費住宿和面試路費補貼,新引進落戶的本科生、碩士、博士每月還可分別申領1000元、2000元、4000元生活補貼,連續支持30個月。蘇州提出對人工智能領域頂尖人才頂格支持,給予最高1億元項目資助和最高1000萬元購房補貼。
近年來,城市間的“搶人大戰”屢上熱搜,但過去往往由二線或以下城市發起,而今年多個一線城市也紛紛下場“搶人”。比如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針對應屆畢業生推出“求職7日免費住宿、實習3月免費短租、就業3年優惠長租”階梯式安居體系,這在北京市尚屬首次。深圳喊出“只收夢想,不收租金”的口號,宣布為來求職的高校應屆畢業生提供免費住宿天數從7天延長到15天。重慶提出,2025年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留渝來渝就業創業人數要達到40萬人以上,其中市外來渝人數需超過6萬人。
新一輪“搶人大戰”有哪些不同?一是政策更懂年輕人。從面試路費到過渡住宿,從創業場地到科研配套,政策覆蓋求職創業全流程,直擊租房貴、起步難等痛點,用真金白銀減輕年輕人的就業創業成本,讓他們能“輕裝上陣”。二是競爭邏輯在升級。如果說過去更多是“拼補貼”“比戶口”,側重于人口規模擴張,如今更強調“拼環境”“筑生態”,給年輕人提供更多創新創造、成長成才的發展空間,讓他們能“大展拳腳”。三是目標定位更清晰。從“搶人”方向看,更側重于瞄準產業實際和未來發展方向,面向國內外引進科技創新人才。比如廣東“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首期募集的60多萬個優質崗位中,半導體、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崗位占比超七成。上海提出,加大超常規的快速引才力度,用好“伯樂”機制,放眼全球引進頂尖人才。
加快產業升級與新質生產力培育,是新一輪“搶人大戰”背后的核心邏輯。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發展進入活躍期。我國經濟也正從過去依賴土地、資本等要素投入的增長模式,加速向“人才紅利”“創新紅利”驅動轉型,數智融合、綠色低碳、人工智能等成為新增長引擎。人才因產業而聚、產業因人才而興,“搶人大戰”表面上看是人才政策之爭,實際上是創新生態之爭,更是未來發展競爭力之爭。誰能在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的深度融合上先走一步,誰就能在未來競爭中占據先發優勢。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對經濟大省提出要求,“抓科技創新,要著眼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一線城市在創新資源、產業基礎、市場規模、開放程度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加大對創新人才的招引力度,是自身發展所需,也是在培育新質生產力上“挑大梁”的必然要求。
熱潮之下需存冷思。要看到的是,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對人才的吸引力不同,不能盲目攀比,而是要立足自身比較優勢和發展需求差異化地引進人才,在服務全國大局中形成合力。從過往情況看,部分城市還存在“重引進輕培育”傾向,人才引進切莫“一引了之”,還要能“留得住”“用得好”,讓他們真正實現安身安心安業,與城市發展同頻共振。 (作者:熊麗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