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人工智能+”被頻頻提及,具身智能等新概念引發熱議。AI浪潮來襲,文旅從業者和消費者都充滿期待。從業者關心如何利用“聰明大腦”為行業賦能,而消費者則期待技術進步能帶來更多驚喜和感動。
AI領域不斷涌現新技術、新概念,以具身智能為例,它將人工智能融入機器人等物理實體,賦予其感知、學習和與環境動態交互的能力。這些“超能力”一旦被文旅行業解鎖,將大幅提升企業服務效率、優化用戶體驗,同時促進文旅產業鏈上下游深度融合和創新發展,形成新的商業模式和生態體系。
文旅企業對利用AI賦能產業升級的需求愈發迫切。今年以來,多家文旅企業和旅游平臺主動擁抱AI:華數傳媒率先推出融合DeepSeek的智行助手;張家界試水機器人進景區;馬蜂窩宣布其自研AI智能應用正式接入DeepSeek……這些實踐表明,AI不僅能提升游客滿意度和參與感,還能幫助企業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增強市場競爭力。
更大的改變來自沉浸式體驗。AI與虛擬技術結合,創造了超越物理空間的沉浸式體驗。敦煌研究院對莫高窟進行了高精度的3D掃描和數字化重建,游客通過VR設備“走進”虛擬洞窟,近距離欣賞壁畫細節,不會對實體文物造成損害。隨著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全息成像、可穿戴設備等技術和設施融入AI,體驗式、互動性、沉浸感的旅游新業態還會創造更多驚喜。
然而,AI并非萬能鑰匙,文旅服務過度依賴AI不可取。例如,智能客服機械化回復、程式化應對,缺少溫度和共情力。文旅企業在引入AI技術時,還面臨數據安全、算法精度、算力需求等諸多挑戰。能否確保AI技術安全可控、保持自身創造力和判斷力、充分釋放AI潛力,是贏得未來競爭的關鍵。
文旅消費是追求精神滿足、尋求更多體驗的過程,旅游中許多美好體驗依賴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情感交流。標準化服務或許能滿足基本需求,卻難以帶來更多驚喜。文旅體驗的獨特性往往蘊藏在細節之中。例如,哈爾濱為南方游客提供凍梨切片、熱姜糖水、免費接送等服務,甚至將交響樂團搬進商場,這些細節只有真正從游客的角度出發,才能想得到、做得好。文旅競爭,比拼的不只是資源優勢,更是服務水平。這將倒逼行業用心用情提升服務質量,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
文旅服務水平的提升是一項系統工程,技術賦能只是其中一部分。正如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所說:“AI可以成為高效的翻譯官,但永遠無法替代人類導游眼中的星辰大海。”只有將“聰明大腦”與“走心服務”相結合,打造真正有溫度、有深度的文旅體驗,才能贏得消費者的心。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姜天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