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建立健全基礎制度規則,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市場準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約經濟循環的卡點堵點,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這是《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就“內卷式”競爭表明綜合整治態度和決心,引發社會熱烈討論和廣泛期待。
當前“內卷式”競爭在國內不少行業不同程度存在,在汽車行業的表現則較為突出。比如,車企價格戰愈演愈烈,有的對產業上下游供應鏈企業極限施壓,有的甚至以犧牲勞動者合法權益來壓低經營成本。
良性適度的競爭可以促進技術進步和生產效率提升,但當競爭演變為惡性“內卷”時,就可能出現市場機制的扭曲、市場秩序的破壞,造成資源浪費和產業鏈不穩定,阻礙產業高質量發展。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不僅需要規范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更需要引導車企,尤其是頭部車企轉變經營理念,走出三個誤區。
一是低價制勝誤區。價格調節是市場經濟的核心機制,也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最直接的手段。理論上講,企業通過降價既能擴大自身產品銷量,獲取更多市場份額,還可以倒逼弱勢品牌和低效產能退出,實現產業優勝劣汰。但價格戰是把雙刃劍,沒底線地降價,不僅會壓縮自身的利潤空間,也會拉低整個市場的定價標準,甚至會催生企業行業偷工減料、造假銷售不法行為,破壞產業生態。
從真實的消費場景來看,消費者購買一款產品,價格固然是重要參考指標,但并不是唯一指標。特別是對于汽車這一涉及駕乘安全的交通工具,至少還包括產品質量和品牌以及服務等因素。再低的價格,沒有產品力作支撐,也很難獲得消費者青睞。
或許有人會反駁,低價銷售策略難道不是車企讓渡給消費者的福利嗎?問題在于,生產者和消費者是一道旋轉門,互為依托。因為甲行業的生產者就是乙行業的消費者,當甲行業的企業沒有足夠利潤活下去,紛紛降薪裁員,就會導致乙行業跟進,乙行業又會波及丙行業及更多行業。因此,價格不是越低越好,而是合理才好。
二是流量至上誤區。去年3月小米新車發布會的成功破圈,不僅引發了汽車界對于營銷的反思,也激發了車企對流量的追逐。隨后的北京國際車展,從“紅綠”大秀到車圈“四位老漢”下場直播,更把行業對流量的追逐推向高潮。不可否認的是,流量能帶來關注度,但流量并不等于銷量。如果將其作用過于放大,就會誤導企業。
車賣得好,可能是造型顏值高、技術領先、駕駛體驗好、產品定位和定價精準等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而不僅僅是流量營銷的功勞。人們常說,產品是船,營銷是帆。帆鼓得再滿,如果船到處漏水,是很難加速航行的。相較于其他商品,汽車產品不僅價格不菲,更關乎生命安全,絕大多數消費者的選擇,最終都會基于產品的真實品質與價值,只有一小部分人可能會因為過度營銷造成的信息不對稱,作出消費選擇。因此,做好產品技術創新和提供優質服務,才是車企贏得市場優勢和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三是零和博弈誤區。汽車產品復雜,涉及上萬個零部件,產業鏈長,關聯眾多上下游合作伙伴。如果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得失,盡可能使自己獲利最大化,而不考慮通過合作來實現共同利益的提升,就很難走得穩、行得遠。車企只有摒棄“你輸我贏,贏者通吃”這種零和博弈思維,心懷“大家”,才能成為真正的“贏家”。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楊忠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