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4日電(記者馮松齡、郭興、卓越)直播營銷“差評”、社交電商“主流”、主播推薦“祛魅”……“3·15”前夕,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2025年度“共筑滿意消費”消費維權年主題調查報告。記者梳理發現,諸多與消費者有關的關鍵詞值得關注。
社交電商占線上消費渠道超五成
報告顯示,過去一年,受訪者線下消費渠道前三分別為:超市60.2%、購物中心51.0%、街邊店鋪49.2%;線上消費渠道前三為綜合電商平臺65.3%、社交電商平臺56.0%、生活服務類平臺54.6%。對比看,消費者在線上消費比例占比更高。

對直播營銷類最不滿意
從商品類消費的調查結果來看,消費者在過去一年中對部分商品類別表現出較高的不滿意度。其中,食品類、保健食品類和服裝鞋帽類排名前三,占比分別為28.1%、20.2%和18.6%。此外,醫藥及醫療用品類(17.8%)、美妝護膚類(17.8%)和日用百貨商品類(17.1%)也位列消費者不滿意商品的前幾位。
在服務類消費中,消費者對直播營銷類的不滿意度最高,占比為17.0%;其次是醫療服務類和網絡訂餐類,占比分別為16.2%和15.7%。金融保險理財類(15.1%)和網絡銷售類(14.5%)也因服務質量問題受到較多關注。
對外賣訂餐不滿意度提高
報告顯示,消費者對網絡訂餐消費表示不滿意的占比從2024年的10.6%上升至2025年的15.7%。近年來,消費者對餐飲、外賣服務的食材新鮮度、加工衛生及營養搭配的關注度持續提升。部分商家為壓縮成本使用劣質原料或違規操作,導致食品質量參差不齊;平臺對入駐商家的審核和監管力度不足,消費者投訴后處理效率低。這些因素不同程度上導致網絡訂餐服務消費的滿意度下降。
對網絡主播推薦“祛魅”
在可能影響消費意愿的諸多因素中,27.8%的受訪者最關注“產品質量差”;“售后沒保障”(23.8%)和“虛假宣傳或引人誤解的宣傳”(21.0%)緊隨其后,反映出消費者對于商家誠信和售后服務的高度重視。“服務態度差”(19.6%)、“安全性沒保障”(18.7%)等因素也對消費意愿產生較大影響,說明消費者在關注產品質量的同時,也更加看重購物過程中的體驗和安全性。

從消費者最關注的企業經營表現來看,“售后有保障”依舊是焦點所在,受訪人群占比達28.9%,高居首位。對于“有喜歡的主播或KOL(關鍵意見領袖)推薦”的關注度占比僅為7.9%。

對虛假宣傳最擔憂
調查結果顯示,21.9%的受訪者認為過去一年的消費環境“越來越好”,43.1%的受訪者認為消費環境“比較好”,二者占比為65.0%。消費者認為當前消費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中,虛假宣傳或引人誤解的宣傳(23.0%)、個人信息泄露(22.5%)、價格虛高(21.3%)位列前三位,占比均超過20%。假冒偽劣及售后服務沒保障緊隨其后,分別占比19.5%和19.3%。這些問題不僅加劇消費者維權難度,也削弱其對市場的整體信任。
主動維權的消費群體中,45.2%的受訪者希望能夠“賠償損失”,42.9%的受訪者表示“商家同意退貨換貨即可”;約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商家必須道歉(31.4%),或是“要求曝光,讓其他人注意”(31.0%)。
科技創新與文化個性消費熱度高
調查顯示,消費者認為未來有望成為新熱點或繼續保持消費熱度的商品中,智能化電子產品(29.7%)、新能源電動汽車(26.6%)及“潮牌”和“國潮”文創產品(21.0%)位列前三,凸顯科技創新與文化個性的雙重導向。
對于調查報告中體現出的消費亂象,中消協有關負責同志指出,虛假宣傳或引人誤解的宣傳、個人信息泄露、價格虛高、假冒偽劣等問題仍持續困擾消費者,應當重點加強治理。(文中圖表由中國消費者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