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五篇大文章”迎來頂層設計和系統規劃。近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印發,明確金融“五篇大文章”重點領域和主要著力點,并從三方面提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政策措施。
專家表示,《指導意見》作為金融“五篇大文章”政策體系的綱領性文件,與有關部門前期出臺的各領域專項文件一起,構成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完整政策體系,將推動形成全國一盤棋,全面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質效。
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
記者了解到,自2024年設立信貸市場司以來,中國人民銀行一直在推動建立金融“五篇大文章”政策體系。一方面,持續加強制度和市場建設,牽頭出臺做好各篇文章的專項指導文件;另一方面,設立多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推動金融支持重點領域力度不斷提升。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綠色貸款、普惠小微貸款、涉農貸款同比分別增長21.2%、21.7%、14.6%、9.8%,各地區、各部門也立足本領域積極出臺政策舉措,取得一定成效。但從總體看,政策舉措之間仍缺乏統籌和聯動,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政策體系仍有待進一步完善。
業內人士介紹,《指導意見》主要在三方面發揮統籌引導作用:一是統一政策標準,提出各領域工作目標和實施路徑,全面系統地提高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金融服務的力度、可持續性和專業化水平。二是突出重點,聚焦金融服務的主要環節和短板弱項,確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主要舉措和各方責任,疏通金融資金進入實體經濟重點領域的渠道。三是加強統籌,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發揮金融、科技、產業、財政等政策合力,完善有關基礎設施和配套政策,平衡金融支持和風險防范,建立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長效機制。
“《指導意見》對金融機構做好‘五篇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這也是難得的機遇。對大型金融機構而言,應統籌安排,推動‘五篇大文章’齊頭并進、協調發展;中小金融機構應基于區域、行業、客戶的特點和需求,有的放矢,聚焦重點。大中小型金融機構,都應該深度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賦能金融,夯實數字金融底座和能力,真正讓金融服務無處不在、觸手可及。”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為。
清晰規劃實施路徑
《指導意見》對做好各篇文章的實施路徑作出了清晰規劃。科技金融統籌運用股權、債權、保險等手段,精準支持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科技創新關鍵樞紐作用,著力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綠色金融按照“先立后破”的原則完善綠色金融政策、市場和標準體系,豐富綠色金融工具,統籌對綠色發展和低碳轉型的支持。普惠金融通過健全普惠金融機構組織體系,優化金融產品供給,提升民營小微、鄉村振興、社會民生等領域的金融服務質效。養老金融著力強化銀發經濟金融支持,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加強養老投資管理,大力發展商業保險年金,支撐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數字金融聚焦加快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穩妥推進數字人民幣,健全數字金融治理體系,支持鞏固拓展數字經濟優勢。
“作為‘五篇大文章’之首,科技金融的基本邏輯是基于各方的風險偏好,協同構建能夠全方位支持科技創新的生態系統。”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表示,從金融體系來看,優化科技金融“生態圈”需要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這包括持續提升發行上市制度對科技型企業的包容度、并購重組制度對上市公司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適配性以及持續壯大耐心資本等。
過去一年,我國出臺多項措施,推動普惠金融“量增、面擴、價降”。截至2024年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32.93萬億元,同比增長14.6%。2024年新發放的普惠型涉農貸款平均利率降至4.9%,同比下降0.51個百分點,較5年前下降2.49個百分點。同時,普惠金融服務已經覆蓋更廣泛的群體。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普惠小微授信戶數超過6000萬戶,覆蓋約三分之一的經營主體。
田軒建議,要引導市場機構將資源向普惠金融服務傾斜,需在政策支持、市場機制設計、產品與服務創新、考核評價與激勵制度等方面發力。另外,要完善相關政策措施,通過提供稅收優惠、財政補貼、風險補償等方式,激勵金融機構和資本市場各方加大普惠金融參與力度。
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指導意見》聚焦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提升服務能力提出全面要求。比如,鼓勵金融機構把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納入經營發展戰略,建立“一把手”負責和部門協調推進機制,建設專業化組織架構,以突出金融功能性為導向建立激勵機制,針對各領域特點完善盡職免責制度。
《指導意見》系統強化金融市場服務功能,提升對重點領域特別是科技創新的適配度和覆蓋面。債券市場方面,發展科技創新債券、碳中和債券、鄉村振興債券等特色產品,完善科技創新債券發行管理和風險分擔機制,鼓勵金融機構發行專項金融債券用于科創、養老等領域,開展金融“五篇大文章”領域信貸資產證券化。
股權市場方面,提升多層次股權市場對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的包容性,為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型企業建立健全上市融資、并購重組“綠色通道”機制,優化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募投管退”制度體系,常態化推進清潔能源、養老、新型基礎設施等領域發行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跨境資金管理方面,便利綠色項目跨境融資,穩步擴大跨境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外匯管理政策試點范圍,推動銀行健全匯率風險管理服務長效機制,為更多中小企業和貿易新業態提供優質貿易便利化服務。在提升金融服務能力的同時,《指導意見》著力加強金融“五篇大文章”相關配套基礎設施和機制建設。
“金融市場資源配置功能需要發達的基礎設施提供支持,促進降低交易成本,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高級研究員龐溟表示,《指導意見》提出15項需要重點建設的有關基礎設施,為金融服務提供信息共享、融資對接、企業培育、資產評估等數據和平臺支撐。此外,圍繞部分重點領域金融服務的風險與收益不完全匹配的問題,《指導意見》要求發揮貨幣信貸政策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優化金融“五篇大文章”領域貸款風險分擔機制,增強貨幣、財政、金融監管政策合力,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投向高質量發展領域。此舉旨在通過激勵引導,調動金融機構的積極性,增強金融支持的可持續性。
記者了解到,下一步,中國人民銀行將健全完善與有關部門的工作聯動機制,切實抓好《指導意見》落實。一是強化正向激勵,發揮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和宏觀信貸政策的牽引帶動作用,加強與財政政策配合,進一步加大對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支持力度;二是深入開展金融服務能力提升工程,搭建經驗交流平臺,完善金融機構內部激勵約束機制,豐富金融產品譜系,提升風險評估能力和金融服務的技術水平;三是加強評估問效,中國人民銀行將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健全金融“五篇大文章”統計制度和綜合考核評價制度,強化數據信息共享和評價結果運用,形成抓落實的工作閉環,確保《指導意見》各項政策和任務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經濟日報記者 姚 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