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家企業、8家會計師事務所受到罰款、吊銷執業許可等嚴厲行政處罰。近日發布的財政部財會監督檢查公告顯示,在2023年對41家備案從事證券服務業務的會計師事務所開展執業質量檢查后,開出一系列罰單。與往年相比,處罰數量、力度大幅增加。從執業質量檢查處罰結果,到近期一系列政策措施發布,傳遞出監管層持續加大會計監督檢查力度、嚴肅查處財務造假和審計舞弊行為的強烈信號。
此次財會監督檢查公告除了發布檢查和處罰的總體情況,還披露了若干典型案例,涉及企業和會計師事務所的違法違規行為。企業方面,包括私刻公章進行虛假回函、虛增收入成本、會計核算錯誤、虛列銷售和管理費用等。會計師事務所方面,則包括不具備上市公司審計業務勝任能力、審計程序嚴重缺失、未識別有關重大錯報等,有的甚至由其他會計師事務所人員赴現場審計。
財務造假、審計舞弊對經濟運行危害巨大,特別是資本市場中,一些企業和會計師事務所“合謀”,嚴重損害投資者利益、破壞市場信心,引發社會高度關注。會計師事務所為證券發行、上市、掛牌、交易等業務活動提供專業服務,對資本市場會計信息等發揮審計鑒證作用,既擔負著“看門人”的重要責任,又關系著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和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此次財會監督檢查公告中披露的種種問題,顯示出財務造假手段花樣翻新、性質惡劣。“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市場經濟運行中財務造假可能難以全部杜絕,但通過構建常態化、長效化工作機制,依法強化監管、從嚴打擊,可以最大程度遏制“毒瘤”,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市場環境。
建機制。財務造假具有隱蔽性、復雜性等特點,必須堅持綜合施策,通過扎牢制度的“籬笆”標本兼治。近年來,打擊和遏制財務造假的機制建設加速推進,從注冊會計師法、會計法的“大修”,到一系列監管規則的發布,制度措施日益健全。以會計師事務所管理為例,近日國務院發布《關于規范中介機構為公司公開發行股票提供服務的規定》,對會計師事務所提出明確要求。同時,監管層強化會計師事務所從事證券服務業務備案管理、明確注冊會計師獨立性準則、發布嚴重失信主體名單管理辦法,加強對行業進行全面、嚴格的監管。
加力度。財務造假等惡性會計違法行為頻發,違法成本過低是重要影響因素之一。一些企業、會計師事務所在對違法成本與造假獲利“權衡”之下,不惜鋌而走險。不過,這種“如意算盤”越來越難以實現。通過對證券法、注冊會計師法、會計法等法律的修訂,財務造假的法律責任追究力度大幅提升。比如,去年修訂的新會計法遵循“過罰相當”原則,修改對財務造假企業的處罰上限僅為10萬元的規定,大幅提高處罰力度。法律和制度的生命在于實施,近年來監管層多次對上市公司、會計師事務所開出數億元計的創紀錄罰單,形成了執法的強大震懾力。
強合作。打擊財務造假工作具有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需要各部門、各地區各司其職、強化合作、齊抓共治。比如,在普華永道恒大地產案件查處過程中,財政部、中國證監會加強協同配合,共享信息、形成合力,提高工作質效,依法對涉案會計師事務所、注冊會計師進行了嚴厲處罰,取得很好的社會效果。各部門協同配合,建立行政、民事、刑事立體追責體系,方可避免監管真空、監管重復,提高監管和執法效率,破除造假“生態圈”。
此外,強監管之下,注冊會計師事務所應增強自律性、公正性和專業化水平,依法有效履行“看門人”職責。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和社會公眾權益,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曾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