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猛了,看到熊貓吃火鍋、長頸鹿開賽車了”……最近,一組以動物為主角的短視頻在網上流傳,效果堪比好萊塢動畫大片。其實,這些都是快手旗下“可靈”生成的視頻。可靈支持文生視頻和圖生視頻,還可自動續寫,將視頻延長至約3分鐘。目前,有大量外國網友“求”可靈內測機會,國內申請測試人數近70萬。
平臺企業悄悄推動的變革不只這一件。7月1日起,北京市民可以在美團等平臺使用醫保賬戶購藥,24小時線上下單買藥、醫保個賬支付、外賣半小時配送到家,極大方便了消費者。除了北京,上海、東莞、上饒等城市參保人員也可在美團使用醫保賬戶。在互聯網平臺努力下,各地正逐步解決24小時藥店經營難的問題。
在海外,中國企業同樣乘風破浪。很多人聽說過抖音海外版TikTok,但知道“Temu”的人較少。該APP以2.69英鎊的太陽鏡、0.99美元的指甲護理套裝等商品“香迷糊”了老外,一些爆款動輒“已售10萬+”。
Temu是拼多多的海外版。依托國內強大的制造能力和物流基礎,這款APP一上線便贏得海外消費者青睞。截至2023年12月份,Temu的海外獨立訪客數量達4.67億,僅次于亞馬遜,位居全球第二,幫助國內超過10萬家中小制造企業成功拓展海外市場。
不盤點不知道,一盤點真不少。這幾年,平臺企業多項創新業務取得亮眼成績,顯示2020年以來的平臺經濟專項整治取得明顯成效。對于專項整治,社會各界既有理解支持,也存在誤讀和過度解讀。從初衷來講,專項整治旨在以規范促發展,期望引導平臺經濟行穩致遠;從效果來看,專項整治推動企業跳出無序競爭和低質量內卷,激發企業創新的決心與勇氣,拓展了新空間。由此可見,只有企業真正擺脫強制“二選一”、大數據殺熟等不正當競爭的利益誘惑,才能在提供醫保支付等民生福祉上拓展出更多空間,催生出諸如可靈、Temu這樣的新技術、新模式。
平臺經濟因創新而生,靠創新而興。黨中央一再強調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支持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為平臺經濟指明了發展方向。我們要從全局高度認識和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平臺企業創新能力,促進平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這是一項涉及政府、社會、企業等多方面的系統工程,哪一個鏈條都不能脫節。政府應持續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亮起規則明確的“紅綠燈”;社會各界應為平臺經濟發展營造良好輿論環境,減少不必要的誤解和質疑;平臺企業則需嚴格遵守法律法規,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同時持續加大創新投入,不斷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以適應愈加激烈的國際競爭態勢,滿足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佘 穎)
(責任編輯: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