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微信關注了多少家餐廳的公眾號?除了常去的幾家店,是不是還有些餐廳壓根兒不記得是什么時候關注的?不是消費者健忘,而是因為一開始關注就很勉強——不關注餐廳就不讓點餐,強扭的瓜怎么能甜?
針對這一強制關注現象,微信進行了大范圍、長時間整治。根據微信方面近日公布的數據,截至今年3月底,掃碼點餐強制關注公眾號整改已經完成95%。現在消費者就餐時可以留意是不是掃碼后直接跳轉點餐小程序,用完即關。如果還需要關注公眾號才能點餐,可以直接向微信投訴。
近幾年,“私域流量”這個詞很流行,賣衣服的要漲粉,開餐館的要漲粉,電商平臺上的商家也希望導流到微信里漲粉。商家和粉絲本該是雙贏,消費者對商家滿意,主動關注公眾號以獲取優惠活動信息;商家運營粉絲,用精美的文案和適度的優惠,激發消費者的復購熱情。
但習慣主動關注的消費者畢竟是少數,為了獲得所謂的“用戶黏性”,有的商家動起了歪心思。不同于其他行業一般靠優惠吸引粉絲關注,餐飲行業憑借線下消費的半剛需性質,往往直接在點餐環節做文章。想點餐嗎?本店沒有紙質菜單,只能先關注公眾號才能獲得點餐鏈接。
這一招雖然讓消費者不爽,但效果確實好,畢竟來都來了,很少有人會因為不想關注公眾號就賭氣不吃,只好掃碼關注。有些商家得寸進尺,強制收集用戶手機號、性別、生日等個人信息。互聯網上,關于掃碼點餐的吐槽比比皆是:“只想吃頓飯卻要關注公眾號”“注冊會員才能掃碼點餐”“老人沒有智能機就不接待了?”
2021年3月,中消協曾表態稱,不提供現場菜單有損消費者的知情權;僅提供“掃碼點餐”侵害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還涉嫌過度收集消費者個人信息。中消協的喊話雖然直截了當,對于餐館的影響力卻有限。根據中國烹飪協會發布的數據,去年我國餐飲門店已突破930萬家。如此龐大的數量,有執法權的監管部門也不可能一家一家查。
以前人們只把公眾號當漲粉利器,沒有想過有什么違規風險。隨著個人信息保護法、數據安全法等法律的實施,掃碼點餐背后的個人信息保護問題亟待解決。監管部門可以要求微信平臺加強整治,也就是說,平臺本身也是監管對象。但這次微信傾聽用戶“吐槽”,主動出手,同時扮演著整治主體的角色。微信采用技術加利益的市場化手段,整改成本更低、商家配合度更高。
據了解,微信去年8月已提醒開發者自查整改,過渡期后核查,違規的公眾號將被限制二維碼打開公眾號能力,這就讓商家意識到整改的必要性。而且,考慮到點餐碼已經貼在一張張餐桌上,如果全部更換,商戶和服務商的成本很大,微信還在后臺開發了接口,讓商家不用更換任何實體物料,消費者掃原有點餐碼就可以直接跳轉小程序,幾乎是零成本整改,確保了整改的可行性。
微信如此大費周章地動自己平臺商家的蛋糕,是希望優化行業生態環境,以規范發展實現更好發展。可以看出,如果規則明確、引導得當,平臺自身也有合規動力。平臺把選擇權還給消費者,不僅能倒逼平臺商家提升數字化運營能力,激活私域流量,還能在全社會營造尊重消費者的環境,有利于釋放消費潛力,企業也將是受益者。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佘 穎)
(責任編輯: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