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又上了熱搜,這次是因為自愿公告,將在今年底前關閉300家經營不善的門店。這相當于把今年上半年新開的門店全關了。對此,網友們冷嘲熱諷、扼腕嘆息、不明就里……說啥的都有。
海底撈確實有點難。這家以服務出名的火鍋企業近幾年負面新聞纏身,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竟悄悄漲價、前段時間被曝出“毛肚縮水”,還因為豆花過期被市場監管部門罰款,特別是翻臺率下降、排隊不再、股價大跌,經常被唱衰。
按照海底撈自身的分析,這些問題與公司在2019年制定的快速擴張政策有關,出現部分門店選址失誤、優秀店經理數量不足、過度相信連住利益的考核指標、企業文化建設不足等問題;同時公司組織架構變革未能很好地適應公司發展現狀,出現了讓各級管理人員無法理解且疲于奔命的現象。
應該說,海底撈的自我剖析比較客觀。能及時發現問題,并且敢于冒著被質疑的風險及時止損,企業至少還有打翻身仗的可能。這就像跑馬拉松的選手發現鞋帶松了,就停下來把鞋帶系緊一點;發現跑步的節奏亂了,就調整一下呼吸,找準節奏再發力。
其他企業不必嘲笑正在系鞋帶的海底撈。海底撈走過的彎路,其他企業未必不會蹈其覆轍。大家共同的誤區里有個關鍵詞叫“復制”,誤把資本等同于“天時地利人和”的集合,認為只要有錢,就可以不斷復制過往的成功。一些品牌甚至總結出了“最佳套路”:細分賽道+顏值經濟+流量渠道,頭部意見領袖+上千個腰部、尾部消費達人,在小紅書、直播間等各種渠道密集種草。近幾年,不少品牌依葫蘆畫瓢,以飆升的營銷費用為代價,把自己打造成網紅。
在此過程中,最關鍵的產品質量、服務、研發投入等卻很少被提及。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何某些網紅品牌頻頻翻車,從食品安全問題、質量問題到虛假宣傳等,三天兩頭挨罰。這種渴望復制成功的貪心還蔓延到老企業、大企業,典型就是此前眾多企業在資本的助力下無序擴張,紛紛盯上教育培訓行業。
一些正處在調整中的企業似乎忽視了一點:企業發展好,自己努力很重要,但天時地利的機遇同樣重要。比如海底撈2016年、2017年營收同比均增長36%,2018年營收增長60%,2019年營收同比增長56.5%。與之對應的是,這一時期我國居民消費規模持續擴大,201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1.2萬億元,比2015年增長了36.9%。
海底撈作為餐飲消費的一部分,其成功分享了居民消費增加的紅利。貼心服務固然是加分項,可是忽略大背景,只想借力資本、復制成功,無異于刻舟求劍。餐飲行業受疫情沖擊是現實,但企業迷失了自己,錯判形勢、盲目擴張,才是更重要的內因。
海底撈此時主動關店是刮骨療傷,痛一時,利長久。宣布關店的同時,海底撈還將今后大規模開店的門檻設置為翻臺率重返4次/天,并承諾關店不裁員,既對員工負責,也保留了人才隊伍。從這些目標看,海底撈一邊吞下苦果,一邊仍在蓄力。看似減速了,但鞋還在腳上,人還在賽道上。等系好鞋帶,能不能繼續領跑不好說,但至少還能接著跑。反倒是其他還在狂奔的企業,也該低下頭檢查檢查自己的鞋帶了。(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佘 穎 )
(責任編輯:王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