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人大代表耿福能(左一)在四川省布拖縣樂安鎮若普村調研鄉村振興工作。
□ 記者 蒲曉磊 文/圖
這些年來,從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走出來的全國人大代表、好醫生集團董事長耿福能,每年都會回家鄉走一走看一看。
“2024年,我們在涼山的布拖等9縣22村,種植附子等特色中藥材33850畝,帶動8萬多名農民走上長期穩定增收的道路。”耿福能說,希望為我國中醫藥的創新與發展貢獻綿薄之力,讓中醫藥造福更多群眾,讓更多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
在田間地頭助力鄉村振興
作為一名基層代表,耿福能對于生他養他的土地,抱有一份深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我們深知,人民是企業發展的土壤,只有人民群眾共同富裕,才能實現企業更好地發展。”耿福能說。
從1996年開始,耿福能就帶領同事在大涼山開展中藥材產業扶貧和助力鄉村振興工作,投入大量資金和技術、人力,采取“公司+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組織模式,發展中藥材種植產業,逐步建立從田間地頭到病人床頭的中醫藥全產業鏈,有力地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和群眾收入。
“常常進大山、走鄉下,才能直接聽到群眾的真實聲音,才能知道自己的建議提得對不對、好不好。”耿福能說。
自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以來,耿福能每年都會聚焦涼山鄉村發展、中醫藥創新發展等進行調研,先后帶來“培育‘三農’新質生產力”“加大扶持中醫藥科技創新”等建議。
加強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我國醫藥衛生體系的特色和優勢,是國家醫藥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10年來,我始終認為,中醫藥的發展必須走科研這條路,否則,中醫藥企業永遠都是孤芳自賞。而要走好科研創新這條路,必須保護好知識產權。”耿福能說。
耿福能經過調研發現,我國中醫藥知識產權面臨流失的風險。
“知識產權保護是我們企業、國家、民族創新的靈魂,沒有知識產權保護就沒有創新,沒有創新就沒有新質生產力。我國中醫藥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持續加大相關知識產權保護力度。”耿福能說。
結合多年工作經驗和調研成果,耿福能準備在今年的全國人大會議上提交加大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相關建議,呼吁完善中醫藥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加強對傳統中醫藥企業、老字號企業和馳名商標企業的重點保護;加大懲罰性賠償力度,把打擊市場上各種剽竊、損害企業商標行為落到實處細處,激發科技創新活力,為民營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幫基層診所提升醫療水平
作為一名基層全國人大代表和醫藥行業從業者,耿福能始終對基層群眾的健康問題保持關注。
耿福能注意到,盡管醫療技術日新月異,但大多數基層診所看病仍依賴“老三樣”——聽診器、體溫計、血壓計。耿福能認為,這樣的診療手段顯然已經不能滿足基層群眾的醫療需求。“為了更好地服務基層,我們創建了互聯網云醫療平臺,幫助基層診所提升醫療服務水平。”
耿福能介紹說,互聯網云醫療平臺不僅搭建了檢驗科、影像科、藥劑科、病理科等科室,還利用AI技術和經驗豐富的退休醫生進行診斷支持。
“剛開始的時候,群眾對這些診所突然能檢測出上千個指標的能力持懷疑態度,但等他們去醫院復測一遍發現結果完全一致后,就打消了疑慮。”耿福能說,通過技術創新和服務提升,讓更多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醫院診療服務,這既是企業的社會責任,也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石。
耿福能認為,以互聯網打通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的堵點,需要加大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并制定基層醫療機構“互聯網+醫療服務”的學科標準和相關配套政策法規,衛生健康部門要加強對信息和技術的監管。
“建議國家在資金、政策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加強對基層醫務人員的技能培訓,從而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讓更多基層群眾享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耿福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