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楊皖玉 楊潔
芯片是人工智能等數字經濟的最底層環節。在DeepSeek等大模型加速人工智能(AI)普及應用的關鍵時間節點,國產芯片的技術突破備受關注。在國產芯片領域深耕二十余年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鄧中翰對“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有充分的實踐與洞見。
“任何芯片巨頭的成長,幾乎都是從先建立行業標準,再不斷營建自己的產業生態,一步步發展壯大。”鄧中翰表示,國產芯片的標準化和開源生態問題不容忽視。“標準是技術規則和產業基礎的重要載體,關鍵核心標準又可以衍生出全新的產業鏈條,我們必須加以重視”。
將人工智能融入各行各業
DeepSeek橫空出世,鄧中翰深感振奮,他說:“應盡快將AI大規模應用解決好,走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最前沿。”
正如鄧中翰所言,任何一項技術創新,首先是技術突破,然后是工程化推進,再下一步就是商業化應用。經歷“星光一號”產業化的全過程,鄧中翰對DeepSeek所帶來的產業變化的關鍵節點十分敏銳。他認為,人工智能大模型正處于由實驗室階段走向市場化階段。“我相信在一年之內就會有一些‘殺手級’的應用出現。”
此前,人工智能大模型算力成本居高不下,“大力出奇跡”一度成為全球共識。
“DeepSeek把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成本、算力、功耗降低到足夠可以支持商業化應用普及的程度。”鄧中翰說,接下來就是在各個行業“毛細血管”中的應用化、商業化問題。
標準是產業基礎的重要載體
“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不能跟跑,要打造自主的標準和生態”……是鄧中翰接受采訪時常常掛在嘴邊的話。
如果說DeepSeek代表了人工智能“算法、算力、數據”三要素中“算法”的突破,算力層面,人工智能芯片何時能夠突破“卡脖子”問題同樣備受關注。
“落后不可怕,偏科最要命。”他介紹,全球科技競爭中,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就是技術“標準”,英偉達的“護城河”不是GPU芯片本身,而在于它的CUDA生態。“國際芯片巨頭的成長,幾乎都是從先建立行業標準,再不斷營建自己的產業生態,一步步發展壯大。”鄧中翰表示,芯片領域實現生態的標準化和開源,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在他看來,以標準帶動應用,以應用催生市場,從市場創造需求,再由需求引導技術創新與進步,構建起完備的“垂直域”生態圈,是國際芯片巨頭實現技術領先和市場壟斷的鐵律。
營造敢闖敢試的創新生態
鄧中翰認為,民營企業和青年人才是人工智能大潮中的核心力量,要為青年創業者提供更包容的政策支撐和環境氛圍。
“要提升境內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對科技創新的包容性,尤其是對集成電路、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大數據、下一代互聯網、量子信息等‘硬科技’領域企業給予支持,才能誕生更多具有世界級競爭力的成果和產品。”鄧中翰說。
鄧中翰建議,營造敢闖敢試的創新文化生態,設立“包容失敗”的機制,對符合科技發展方向的民營企業創新項目,經評估后允許設立一定比例的科研經費作為試錯成本;建立創新失敗案例庫,為青年創業者提供風險預警;加強對優秀民營企業家和青年科學家創新故事宣傳,提升社會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