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人們經常能看到這么一幅美麗的畫面:一座座擎天而立的風車迎來朝陽,送走晚霞,挽著海風,悠悠旋轉。美的同時,創造著源源不斷的綠色能源。
殊不知,為了傲立大海,這些大家伙在入海前卻要經歷“魔鬼般”的考驗。近日,記者走進國家級海上風電研究與試驗檢測基地,探究海上風機是怎么“煉”成的。
海上風機的“體檢中心”
福建省福清市東南角的陸海連接處,坐落著占地200畝的國家級海上風電研究與試驗檢測基地。走進基地,兩棟建筑格外醒目,它們分別是基地的兩大核心設備——傳動鏈平臺和葉片試驗平臺。
去年12月,傳動鏈平臺建成投運。如今,葉片試驗平臺已完成封頂,正在進行筏板基礎和支墩澆筑工作。
為什么要建設海上風電試驗基地?沒有該基地,以往又是如何給海上風機“體檢”?
基地建設方代表王瑞告訴記者,近年來我國海上風電產業快速發展,海上風電機組從最初的6兆瓦逐步發展到10兆瓦、18兆瓦,去年全球單機容量最大的2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也成功下線。大兆瓦機型因為發電效益高,受到風機廠家的青睞。我國海上風電產業將全面進入“20兆瓦+”時代。
然而,新的問題產生——大容量的海上風機缺乏“實戰經驗”。這就需要一個試驗基地,驗證它們的性能。
王瑞說,以前,海上風機是在陸上“體檢”。這種方式無法模擬真實海上環境,也無法進行海上發電并網試驗,各個“體檢中心”不僅試驗能力參差不齊,還存在檢測周期長、成本高的弊端,已無法適應當前高速發展的產業需求。因此,建設海上風電試驗基地迫在眉睫。
2023年12月,在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和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投資下,我國首個國家級海上風電研究與試驗檢測基地開工建設。
基地規劃建設6個陸上試驗機位和20至40個海上試驗機位,可以提供包括海上風電并網檢測、型式認證、整機和部件試驗、電網友好型試驗、基礎試驗、葉片試驗在內6大類19項設備檢測與認證服務。“原來檢測1套海上風電機組大約需要一兩年時間,我們的試驗基地建成后,不再需要看天吃飯,每年能完成3—4套設備的檢測。”王瑞說。
極端環境下的“抗壓考試”
基地是如何給海上風機做“體檢”的?為此,這里“精心準備”了多重關卡。
第一關是大風的考驗。風機工作時,看似慢慢地勻速轉動,其實不然。當大風襲來,葉片會受到一種力的作用,這個力就是葉片所承受的一種載荷。想象一下,風機就像一個長跑運動員,在跑步過程中承受了多重“負擔”,除自身的重力外,還有風給身體帶來的阻力,風機旋轉產生的離心力等。海浪沖刷風機塔筒,也會給葉片帶來力的作用,風機旋轉還會產生離心力。
但大自然的風不會那么“聽話”,時而暴躁、時而溫柔,風向不定,復雜多樣。
國網福建電科院海上風電科技攻關團隊技術骨干曾志杰介紹,基地的傳動鏈平臺,可真實、可控、全面地構建海上風電場自然工況,同時還能模擬海上風電交流、直流不同送出方式下的復雜并網環境及各類故障擾動工況。
被試驗的海上風機在該平臺的六自由度載荷模擬裝置里,會受到六個維度的力的肆意極限拉扯。按現場試驗人員的話講,要過關必須經受最“妖”的風、最“野”的浪、最“亂”的流。
第二關是經受復雜的并網環境考驗。風機和電網之間能否“和睦相處”,還要看它是否可以通過電網適應性、故障穿越特性、電網支撐特性等幾項測試。
怎么理解?可以把電網想象成一條巨大的“電力高速公路”,風電機組就是行駛在“電力高速公路”上的“車”,這臺“車”上路之前需要檢驗其是否掌握“高速公路”的各種交通規則,能否安全應對各種路況,特別是遇到突發路況。
例如,拿電網適應性測試舉例。電網的電壓就像“車道寬度”,頻率就像“車速”。在高速上,車道寬度和限速并非固定不變,電網適應性測試就是檢驗風電機組這臺“車”在“不規整車道”上,也就是在電網電壓幅值波動變化時,是否可以安全運行。或是在電網頻率變化時,能否調整自己的頻率“車速”,來應對“限速”。
還有一場極端的“抗壓考試”。就像高速公路上的突發事故一樣,電網也可能會因為某種原因出現短路、斷路等故障,導致電網電壓突然下降或者上升。故障電壓穿越能力測試可以給風機提前組織一場突發狀況下的“抗壓考試”,可用于分析機組在遇到“意外狀況”時,能否持續運行,以及“意外狀況”消失后能否快速恢復正常工作狀態。
真實的測試遠不止這些。曾志杰說,電網適應性測試、故障電壓穿越能力測試、寬頻阻抗測試……這些都是為了驗證并網風機足夠“堅強”。
產業鏈的深度融合
海上風力發電產業鏈上游為海上風電裝備制造,主要包括風電葉片、齒輪箱等零部件的設計制造和整機裝配等;中游為海上風電裝備試驗、運輸及施工建設;下游為海上風電運維、并網消納以及風電應用。
《全球海上風電產業鏈發展報告》數據顯示,我國風電機組產能占全球市場的60%,葉片產能占全球市場的64%,齒輪箱產能占全球市場的80%,發電機產能占全球市場的73%。
對于正處于蓬勃發展中的海上風電產業而言,海上風電試驗基地的開工建設,不僅能為相關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攻關創造良好條件,更將為海上風電產業鏈創新鏈的深入融合提供寶貴機遇。
“基地可以為海上風電裝備制造企業、科研機構、運營單位等產業鏈上下游提供科研攻關、試驗驗證、交流共享等全方位服務。這將推動形成完整的產業生態,加速產品研發升級,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國網福建電力科技部主任方日升說。
當前,福建依托優越的海上風力資源,加快發展海上風電產業,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引進金風科技、東方電氣等多家知名海上風電裝備產業鏈企業,形成風機以及主要零配件的全產業鏈生產格局,全省海上風電裝備產業集群年產值100億元。
“今后基地將依托強大的東南能源大數據中心,促使海上風電從規劃、設計、制造到運行的每一個環節都緊密相連,編織成一條完整的海上風電產業鏈。”方日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