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油棕種質資源保存量居世界前列
專家建議大力實施油棕北移計劃
本報海口4月3日電 記者王曉櫻、陳怡日前從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獲悉,該院已建成總面積740畝的國家級種質圃,收集油棕種質資源426份,并選育出耐寒優質高產品種5個,2個獲得植物新品種權。其中,“熱油2號”和“熱油40號”品質與產量兼備,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72%,畝產可達200公斤以上。
油棕被譽為“世界油王”,與椰子、油茶、油橄欖并稱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作物。其果實榨取的棕櫚油占全球主要植物油總產量的38.3%,被廣泛應用于餐飲、食品制造、油脂化工乃至軍事等多個領域。我國是全球第三大棕櫚油消費國和第二大棕櫚油進口國,棕櫚油全部依賴進口,年均進口棕櫚油超600萬噸,占我國主要植物油進口總量的55.4%。
在日前舉行的“油棕北移計劃戰略研討會”上,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我國棕櫚油全部依賴進口,面對食用油需求增長、供給短缺及耕地資源有限的現狀,亟須創新思維,拓寬油料來源,提升自給率,減少對國際市場的依賴,增強主動性和自主權。因此,加快油棕產業開發十分迫切。
中國熱科院椰子所黨委書記朱安紅介紹,我國目前已經具備規模化發展油棕產業的現實條件與科技基礎。我國油棕產業兩次受挫,核心在于缺乏科技支撐。自1998年以來,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一直致力于我國油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在種質資源收集評價、新品種選育、種苗生產、抗逆高產栽培、病蟲害防控及棕櫚油加工技術等方面均取得顯著進展,技術已輸出到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熱帶國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新友等專家建議采取因地制宜、分步實施、由小到大、逐步北移的策略,實施我國熱帶北緣地區(北緯18°至25°)油棕規模化種植生產計劃,即油棕北移計劃,實現油棕規模化成功種植,大面積單產水平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提高我國食用油自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