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0日訊(記者 鞠然)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委副書記、縣長陳震從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村晚”融合創新發展的角度分享了他的經驗和建議。他表示,這一融合模式將為助推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新路徑,值得深入探索和推廣。

圖為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委副書記、縣長陳震 由受訪者供圖
陳震指出,少數民族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地區旅游發展的寶貴資源,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融入“村晚”等群眾性文化活動,不僅可以豐富旅游的文化內涵,還能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一些地區在‘村晚’中展示當地的傳統民族歌舞、服飾、手工藝等,讓游客在觀賞和參與中深刻體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增強了他們對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認同和深入游覽的興趣。”陳震舉例道。
陳震認為,“村晚”等文化活動不僅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還能有效帶動文化創意、鄉村旅游等文旅產業的發展。他特別提到了在廣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縣程陽八寨景區成功舉辦的2024年全國春節“村晚”暨“春到萬家”“侗寨百家宴 歡樂中國年”群眾文化主會場活動,該活動全網傳播量高達10.51億,極大提升了三江的文化旅游知名度,也充分驗證了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合到“村晚”和旅游中的可行性和巨大潛力。
然而,陳震也注意到,融合的過程中還面臨著一些挑戰。傳承難度大、經費保障不足、人才隊伍建設有待加強等問題亟待解決。“全國絕大多數地區開展村晚活動的經費多來源于村民自籌,活動規模小、多為自娛自樂,對于有效豐富基層群眾文化生活、傳承與保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或者地域民族文化作用不大,對于刺激當地文旅發展作用也不明顯。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眾多,但傳承后繼乏人,尤其是缺乏經濟效益的項目,如小眾傳統表演藝術類則面臨被忽視的風險。”陳震坦言。
針對這些問題,陳震提議,應該從國家層面給予少數民族地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豐富的地區一定的傳承保護經費和文化活動經費傾斜,同時要深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文化,通過“村晚”等平臺展示其特色。此外,他還強調要完善人才隊伍培養和激勵機制,鼓勵地方相關機構出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管理意見,納入規范管理。
陳震還表示,應該通過設立基金以鼓勵高校設立項目,深入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收集材料,指導研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創產品。同時,國家層面應該建立“點對點”扶持機制,邀請具有影響力的媒體團隊到幫扶縣無償指導策劃、宣傳“村晚”活動,提升活動影響力,塑造活動品牌,提振鄉村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