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0日訊(記者 鞠然)"農村養老面臨的問題是多維度的,但城鄉資源互補可以打開新思路。"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中陽縣福祉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社工部部長許連紅在全國兩會期間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針對農村養老存在的觀念滯后、設施薄弱、醫療保障難等痛點,許連紅提出"城鄉協作式養老"新構想:依托農村生態資源優勢建設醫養中心,既提升農村養老服務水平,又滿足城市多元化養老需求,實現城鄉資源雙向流動。

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中陽縣福祉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社工部部長許連紅 中國經濟網記者 鞠然/攝
許連紅代表去年通過實地調研發現,當前農村養老面臨多重困境。醫療層面,農村養老機構普遍缺乏專業的醫療配套,“先墊付后報銷”的醫保機制使大病治療成為沉重負擔;經濟層面,老人養老金較低,難以覆蓋機構養老費用;觀念層面,多數老人僅在失能后無奈選擇養老院。"我在走訪中看到,農村養老院多集中在照料失能、半失能群體,健康老人寧愿獨居也不愿增加子女負擔。"許連紅說。
"農村的優勢恰是城市的渴求,而城市的優勢能補足農村的短板。”許連紅注意到,城市老人正形成旅居養老、結伴養老等新模式,數字化健康監測平臺、醫養結合服務成為新剛需,但城市空間擁擠、環境嘈雜的短板也日益凸顯。
許連紅提出"候鳥式"城鄉養老協作方案:在生態環境優越的農村建設標準化醫養中心,通過"季節流轉+數字互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袄先藗兛梢赃x擇夏天來山里避暑,也可以單純到農村享靜。”許連紅補充道。
隨著我國60歲以上農村人口突破1.2億,探索城鄉養老資源循環模式,不僅是應對老齡化的創新之舉,更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機組成。當農村養老院能提供不遜于城市的醫療護理,當老人用手機就能預約一場說走就走的田園療養,城鄉養老的鴻溝就將轉化為共同發展的機遇。這場雙向奔赴將重新定義養老的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