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9日訊(記者 楊秀峰)“山西作為煤炭能源的重要基地,長期開采導致產業結構單一、環境破壞嚴重,山西的發展必須圍繞煤炭這篇大文章展開。”全國人大代表、山西大同大學炭材料研究所所長趙建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全國人大代表、山西大同大學炭材料研究所所長趙建國(受訪者供圖)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過去一年我國深入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持續“雙縮減”。趙建國說,山西作為煤炭能源的重要基地,長期開采造成了產業結構單一、環境破壞、生態惡化等問題。數據顯示,煤礦采空區達兩萬平方公里,相當于山西1/8國土面積,全省大小煤矸石山近萬座,堆存量已超過11億噸,堆存占地達1.67萬公頃。煤矸石的大量堆存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亟待解決。
趙建國介紹,近年來,山西大同大學圍繞國家“雙碳”目標,在煤基新材料制備及其在生態碳匯應用領域積累了深厚的研究基礎,已經建立了“石墨烯林業應用國家林草局重點實驗室”和“煤基生態碳匯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鹽堿地治理、沙漠化土地綠化以及礦山生態修復等成為生態碳匯領域的研究攻關主要研究方向。
據了解,生態碳匯技術通過植樹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復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從而減少溫室氣體濃度。這一技術對于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趙建國表示,石墨烯林業應用國家林草局重點實驗室聚焦煤基高附加值材料制備、生態固碳增匯技術及可降解材料研發,已經取得了一定進展。其中,煤基納米炭溶膠制備技術,已經實現了低成本、綠色宏量制備,為煤基納米炭在生態碳匯領域的規模化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煤基納米炭提升困難立地區域生態碳匯能力技術,已經在多個地區取得了顯著成效,植被覆蓋率大幅提升,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大同、朔州地區擁有近500萬人口,面積達2.5萬平方公里,然而,目前該區域僅有兩所本科院校,沒有國家級研究平臺。”趙建國建議,整合山西本土科研基礎,籌建生態碳匯國家重點實驗室,助力山西實現由“煤老大”向“能源革命排頭兵”的轉變,推動生態碳匯技術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