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孟 妮
從中國網絡文學圈粉海外,到春節申遺成功,從游戲《黑神話:悟空》強勢出圈,到《哪吒之魔童鬧海》登頂全球動畫電影票房榜……當前,以影視、游戲、非遺、網文等為代表的文化IP正加速“出海”,助力中國文化貿易蓬勃發展,為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注入更強勁的動能。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穩外貿穩外資”“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范”“推動互聯網、文化領域有序開放”“釋放文化、旅游、體育等消費潛力”“擴大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這無疑為新時期中國文化“出海”指明了方向。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相關提法透露出了哪些信號?中國文化“出海”之路怎么走?聽聽這三位專家怎么說。
搶抓文化傳播機遇
繼續講好中國故事
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曾繁文:
從游戲《黑神話:悟空》到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從“非遺版春節”到精品微短劇,近年來中國在文化“出海”方面取得顯著成果。當下,我們要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搶抓文化傳播的機遇,繼續講好中國故事。各地應持續推動文化“走出去”和旅游“引進來”,發揮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國家文化出口基地的平臺作用,為企業出海提供專業的國別政策和市場信息、金融、人才、法律等公共服務。
同時,我們也要關注到,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我國文化企業在加速“出海”過程中,要逐漸適應貿易摩擦,找到應對辦法,通過多元化出口市場與優化出口結構來規避貿易戰帶來的風險。隨著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文旅企業出海更加依賴數字化和智能化手段,利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翻譯、虛擬現實等技術提高內容創作、傳播、運營的效率和質量。企業要更加注重海外市場的本土化運營,深入了解目標市場的文化需求和消費習慣,對產品和服務進行針對性地調整和優化,以更好地適應當地市場。
深化文旅融合創新
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北京旅游學會理事、新時代文旅研究院院長吳若山:
中國的文化貿易蓬勃興起,兼具經濟增長與文化傳播雙重使命,成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國際文化傳播效能的關鍵路徑。
旅游是文化傳播的載體,文化則是其靈魂所在。中國文化“出海”的核心在于,通過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輸出,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擴大國際影響力。依托豐富的文化遺產和自然資源,中國巧妙地將文化元素融入旅游體驗之中,如故宮文創、敦煌數字展覽等成功案例,不僅讓游客在旅途中領略到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更將中國文化符號推向全球舞臺。同時,科技的賦能讓中國文化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煥發出新的活力。網文、網劇、網游等“文化新三樣”異軍突起,成為中國文化“出海”的新銳力量。《黑神話:悟空》等作品深受全球受眾喜愛,充分展示了中華文化的創新魅力和廣泛影響力。
通過文化開放與文化貿易的雙重驅動,中國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這不僅促進了中外文化的深度交流與互鑒,更為文化產業的國際化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進一步增強了中國的文化自信與國際影響力。展望未來,中國將持續深化文旅融合創新,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作出更大貢獻,讓中華文化之光在世界舞臺上更加璀璨奪目。
加強全球供應鏈韌性
有序推進文化開放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張錚:
近年來,我國社交媒體平臺、主機游戲、動畫電影、網絡文學、微短劇等文化領域在海外都有非常亮眼的表現。這直接體現了我國文化企業全球布局供應鏈的能力的不斷提高。當前,我國文化企業已從產品貿易、服務貿易走向全球化布局生產,面向全球開發者輸出商業模式,并通過自持平臺為全球用戶提供服務的新階段。
同時,我們要認識到,互聯網及文化領域的開放必須秉持以我為主,有序推進的原則。一方面,加征關稅等貿易壁壘頻增打破了全球貿易格局,地緣政治導致文化內容跨境的合規風險加劇;另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數據算法等技術的快速迭代讓全球文化發展的科技底座正在產生顛覆性變革,基于新興互聯網平臺的文化“部落化”“定制化”為文化內容企業的全球化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等。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再上新臺階,我國文化企業應進一步加強全球供應鏈韌性,在文化認同、規則對接、生態出海方面作出努力,為推動中國高水平開放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