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愛看紀錄片嗎?中國視聽大數據(CVB)顯示,2024年全國衛視頻道播出紀錄片數量已突破1300部,播出比重占11.5%,僅次于電視劇和新聞,全年總收視時長達到122.7億小時。
從電視熒屏到影院銀幕再到手機小屏,題材愈加豐富、技術不斷創新、大有乾坤的紀錄片,正與千行百業、千家萬戶一道,創作新時代的光影新篇章。
講真實故事
作為世界認識一個行業、一種文化甚至一個國家的重要渠道之一,用紀錄片講好并傳播真實的中國故事,顯得愈加重要。
“相較于新聞中的數據,生動的光影顯然更加直觀。”作為不久前在央視熱播的紀錄片《向新出發》的總導演,閆東不僅善于讓各類題材真實又好看,還樂于分享從業30余年積累的創作“秘訣”。
他和團隊歷時8個月,遍訪全國各地,用鏡頭將不同領域科研工作者的真實故事娓娓道來。當“高大上”的科學技術,以藝術化的展現方式闡述,同時更具人情味和煙火氣,紀錄片的魅力在觀眾心中展露無遺。
“無論是文本還是影像都必須以人為本,才能在真實的基礎上貼近心靈。記錄故事中的點點滴滴,才能展現先進技術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閆東說,新質生產力不僅是拍攝的主題,也應用在創作的全過程。他帶領團隊以超高速攝影技術,記錄下火箭發動機從點火到升空的每個真實瞬間,讓視聽震撼與心靈觸動形成共鳴。
2024年的大銀幕,一部紀錄電影向世界證明了中國故事的非凡力量。
“第3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科教片獎——《里斯本丸沉沒》!”導演方礪耗費8年心血創作的紀錄電影《里斯本丸沉沒》以超過4500萬元的票房收益,成為當年全球紀錄電影票房領航者。
二戰期間,中國舟山漁民義無反顧,救援了被日軍迫害的英國戰俘。方礪帶領團隊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挖掘真相,竭盡所能采訪上百名相關人員,以真實厚重、飽含真情的故事,讓世界了解這段險些被遺忘的歷史。
“人類共同的情感不分國別、不分種族、不分年齡。”方礪說,通過影像展現真實有著無窮的力量。
什么是紀錄片的靈魂?真實!中國傳媒大學教授、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蘇六說,紀錄片本質上是“真實紀錄或記錄真實”的文藝產品。無論是電視、電影、新媒體等平臺形式,還是外購、自制、聯合制作、委托承制等制作方式,“真實”是紀錄片的根本。
真故事、真情感、真技術,才使紀錄片向世界更好展現真實的中國。“紀錄片是文化折扣率最低的文藝形式,雖然從院線到平臺的收益難以和工業化大制作內容相比,但紀錄片在國際舞臺和歷史長河中的價值不可忽視。”何蘇六說。
“紀錄片創作者既是時空的連接者,也是時代的記錄者。”閆東認為,紀錄片是面向世界、超越時代的“國家相冊”,不僅要故事和畫面真實,也要在文化和情感等方面真實。
在拍攝以中華白海豚為主角的紀錄電影時,他一邊運用我國自主研發的重型陀螺穩像平臺捕捉瞬息靈動,一邊用接地氣、有靈氣、能共情的情感交互展現生態之美。法國制片人尼古拉·德尚贊嘆道:“中國正用紀錄片的世界語言,以詩意與科學并重的方式給人們驚喜。”
閆東期待,在策劃階段增加更多互動環節,比如通過線上平臺吸引觀眾參與項目討論、收集反饋意見,持續提升節目內容品質,讓紀錄片更貼近觀眾。同時鼓勵、吸引海內外從業者互鑒共贏,助力更多人才合作、佳作出海。
添產業活力
當前,紀錄片盈利能力還很有限,但對千行百業的帶動效果往往在光影之外、情理之中。何蘇六講述了紀錄片《尋味順德》背后的財富經。
2016年《尋味順德》播出前,他曾向當地建議,要重視紀錄片對旅游、餐飲等方面的影響力,可以觀察播出情況,提前策劃和建設相關項目。
“紀錄片熱播后,游客蜂擁而至,酒店接待能力一度達到極限,對產業的宣傳推廣作用可謂巨大。而《守護解放西》《人間世》等系列紀錄片,也讓大眾對更多行業增進了了解與理解。”何蘇六說,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在《尋味順德》全國熱播后整理的數據顯示,累計超過20億次的播放量帶動當地旅游和就餐人數顯著增長。
如今,互聯網平臺成為不少人觀看紀錄片的主陣地,廣告招商、平臺會員等收入也為紀錄片拓展了營收渠道。
“很多紀錄片在平臺上免費或定期限免播放,我會和孩子一起看。”觀眾高曉峰覺得國產紀錄片質量越來越高。會付費觀看精品紀錄片的觀眾劉源則認為,有創作激勵才能讓好內容涌現。
優酷紀錄片總經理韓蕓說,用互聯網平臺的優勢,讓每一個用戶都能找到自己喜歡并愿意為之付費的內容,是紀錄片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平衡的關鍵。
把握紀錄片優勢,實現產業破圈融合,成為行業發展趨勢。“影像產品主要有廣告宣傳片、影視劇情片和紀錄片三類,傳播規律和營收方式各有不同。廣告需要海量投放以增強消費者記憶點,劇情片更關注情境、情緒塑造,而紀錄片具有真實性和知識性,生命周期也最為長久。”紀錄片制作人李東珅與芒果TV聯手提出產業紀錄片計劃,在推動產業發展的道路上成果不斷。
“比如,醬油大家天天吃,可它究竟是什么?這背后,既是一個產業故事,也是一種知識求索。”李東珅拍攝的產業紀錄片《醬油是什么》,從中國自古以來的醬油發展歷程,一路探究到當下醬油企業和釀制工藝。
“我們會繼續保持對經濟與文化故事的好奇心,解密更多時代發展背后的文脈與商道。”李東珅說,“拍攝和剪輯既要考慮趣味性和知識性,也要符合真實性與藝術性,紀錄片是對真實的創造性處理,把認知轉化為具有生命感知力的表達,是讓不同產業‘活’起來的重要方式。”
在他看來,每一部紀錄片的拍攝都是學習、積累和轉化的過程,求真務實是紀錄片不變的要義,守正創新則是所有產業興旺發展的核心,也是紀錄片與產業聯動的要義。
尋創新答案
紀錄片在時代發展中蛻變成長,也改變了一些人的命運軌跡。青年紀錄片導演何青從小就喜歡看紀錄片,2012年加入央視紀錄頻道。
“伴隨一部部作品一起成長,雖然充滿挑戰但也特別美好。面對觀眾觀看習慣的變化,創作也必須不斷尋求突破。”何青說,由她作為主創的紀錄片《城市花季》中,4K超高清攝影機和水下攝影、熒光攝影、微距攝影等新技術,讓花開花落、異彩紛呈的剎那盡收眼底,極為考驗年輕團隊的藝術水平和執行能力,不然創作就會被“工具”牽著走。
“從人工智能到最新拍攝技術,我們和程序開發人員也會積極探討新技術如何使用。同時,不同領域的青年創作者會一起討論紀錄片選題和策劃方向。近年來,國家廣電總局在政策、資金、項目等方面的支持,也給了我們更多成長機會。”何青說。
不是“科班出身”,也可以擁抱紀錄片的浪潮。在北京舉辦的人間百味影像展活動上,參與紀錄片《風味人間5·香料傳奇》制作的吳迪用鏡頭記錄下參觀者對美食與生活的真情實感。
“我相信,紀錄片是給未來的禮物,無論長短、無關題材,只要包含著‘誠意’就值得分享。”因為首季《舌尖上的中國》愛上了美食紀錄片的他,2019年加入該片導演陳曉卿的團隊,他身邊不少同事也是從紀錄片愛好者“轉正”入行。
“陳曉卿老師常說,愛吃的人總會相遇在一起。我們一起打造了‘稻來紀錄片實驗室’,越來越多的美食愛好者自發組成紀錄片社群,參與各式各樣的線下活動,碰撞紀錄片的‘新玩法’。比如,我們設計了一款可以折疊成‘包’的圍裙,作為紀錄片文創銷量火爆。”對吳迪而言,從影像內容到社區和衍生品,紀錄片的未來充滿了想象力。
2024年12月30日晚,第十四屆中國紀錄片學院獎頒獎典禮現場,學院獎的虛擬化身“光年”,與學院獎創始人何蘇六展開了一場對談。人工智能究竟是紀錄片的競爭者,還是志同道合的伙伴?
“毫無疑問,人工智能會極大影響紀錄片的未來,不僅會縮減創作的成本與時間,還會革新創作的樣態和表達。從某個角度看,人人都可以是紀錄片的創作者和傳播者,然而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對紀錄片的專業性、真實性和傳播性,都提出了新的命題。”何蘇六表示,在融媒體時代,紀錄片創作有形的門檻變得更低了,但它“無形的門檻”卻更高了。
“時代的脈搏和人民的呼聲,是中國紀錄片創作的土壤,在立足現實需求和行業發展的同時,更好培育市場、培養人才、反哺創作,才能讓事業持續繁榮。”何蘇六說,無論技術如何發展都需要為人所用,無論國際舞臺怎樣爭鳴都應文化自信,一切未來都始于當下,紀錄片也是千行百業的一分子,億萬觀眾都是紀錄片前行的力量。